希望方舟計畫(一)智慧混農林創新經營模式

希望方舟計畫(一)智慧混農林創新經營模式

壹、計畫緣起

楊縣長與牛樟哥相見在明新科大青年創業論壇

傳統造林的初期在經營上,最大的困擾就是造林地裡那些割不完的草,所衍生龐大的人工費用,其次就是如何創造短期的收入,用以支持造林長期的支出,因此如何藉由現有的資源改善此一問題,是一極具產業價值的議題。本文將探討宏洋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如何從農村現有混農林經營的經驗中,在循環經濟的基礎上,將造林撫育流程的再設計,使得投入的資源與產生的廢棄、排放達成減量化的目標,以達到林場永續發展、零浪費,與所處的環境、資源共生,並結合數位創新、生命教育的動物管理與遊戲系統,讓林木化身森林數位管理裝置,也可以管理小公雞,讓小公雞成為手機遊戲裡的寶貝,賦予小公雞新的生命與價值。此智慧混農林業創新經營模式可降低林業經營者造林初期的除草成本,避免噴灑除草劑與農藥,發展安全無農藥的林下經濟;協助蛋雞孵化場減少絞殺初生小公雞,降低廢棄處理成本;提供宗教界一個不會危害環境生態,以及具有搶救需求的放生護生方案,讓放生成為生命教育的重要項目。

貳、現況與問題

一、造林現況

筆者在牛樟樹園裡割草

筆者在宏洋農業開發牛樟樹母本園裡割草

林業經營須符合經濟性、公益性及永續性等三大原則,若非森林經營足以產出有價值的木材收獲,而僅是發揮增加碳匯、水土保持、國土保安、淨化空氣、調節微氣候環境及提供各種生態系服務等功能,則林業經營則成為一項無利可圖的公共財。自從農委會於1991年宣示禁伐天然林並限制年伐木量後,臺灣地區林產業亦大幅萎縮甚至停頓。而林業主管機關將「林業」限縮於「林木」生產利用,忽略森林副產物生產及其他森林服務功能之經營,造成林業經營收入不及支出,所以產生「利不及費」一詞。而私有林地的經營者多半都是長久處於經濟弱勢的林農,因此國內多數私有林地疏於經營或閒置荒廢,導致雜木叢生;又由於政府法規的限制,成為推動獎勵造林政策的最大障礙。

根據筆者實際的造林推廣與管理的經驗中發現,多數民眾一聽到造林因為無法在短期內回收,而且還要不斷的投入,因而聞林止步,不願投入。以筆者撫育一甲牛樟樹造林前三年的經驗為例,單一割草工作,每年就花費近10萬元的支出,占了總支出的80%以上,人力除草之付出成本偏高(黃明進,2018)。因此降低林木撫育費用,是一極具產業價值的議題。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2012年世界森林狀況報告所指「保護森林的最好方法,就是永續地經營管理森林,並從其產品和生態系服務功能中獲益」。研究指出,有96.1%受訪民眾表示,施行週休二日制度後,對休閒林業區的設置有其需要,認為林業單位或林農應開發休閒林業區,以提供國民更多的休閒遊憩場所(羅義嵩,1998)。休閒林業係利用林業生產環境、生產過程、林業產品及農村自然與人文景觀作為休閒遊憩資源之新興事業,可於休閒林業設計相關活動,如「產品與知識體驗活動」、「體力與技術體驗活動」與「民宿體驗活動」等三類型(羅義嵩,1998)。如何將農、林、牧業價值鏈系統裡面各式各樣的經濟活動進行檢討與再設計,創造出使林業經營者與遊客皆受惠的林業創新經營模式,是本計畫之重點。

二、放生亂象

資料來源:大紀元台灣 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15/10/30/n4562382.htm

佛教的放生觀念出自於大乘佛經,唐、宋以降,宗教放生活動在中國與西藏地區盛行,《梵網經》説: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在《學佛群疑》中聖嚴法師解釋道,放生的意義在於增長慈悲心,並升起眾生的救濟心,而在實作上是隨緣救護,對生命不起差別心。

目前動物保護團體、生態保育學者以及反對放生的宗教團體(如佛光山)等都對現今放生活動提出反省,原因是造成的生命死亡與放生後的生態破壞。《全台宗教團體放生現象調查報告》指出,放生的動物在放生的過程中即有過半的死亡率,加上放生的地點並非該物種所屬環境,其結果易導致動物的不適應或波及原地區的生物,造成嚴重的生態失衡甚至是物種的滅絕,而大量放生的需求與販售的鳥園、魚店構成了利益同盟,使得放生成為商業化行為。凡此種種行為,形成一種功利化、形式化的關係,不僅破壞了生物鏈,更沒有領悟到放生的真理(依空法師2005:14-15)。

唐、宋以來,國王與民間,有眾多放生院、池的成立。例如福建鼓山湧泉寺,寺內有放生院,有專人負責管養信徒送來放生的雞、牛、馬。又如西湖一帶寺院,多有引溪水成池而放魚。由此得知,放生應放在受保護或特定地區,如此被放的動物才能平安的度過一生。放生是希望能延長其壽命,我們更應該有考慮、照顧放生後的責任(聖嚴法師1996)所以很顯然地,佛教放生是一種過程,而護生才是真正的目的。而靈鷲山團體在收到動物保育團體的建議後也發表聲明,有鑒於現代社會時空條件的轉換,放生活動容易變相成為商業行為,造成更多生命的危害,反倒失去原初的慈悲精神,因此取消了傳統的放生活動,改以對生命教育的宣導。

三、被廢棄絞殺的小公雞

被絞殺的小公雞

被絞殺的小公雞

蛋雞孵化場的小雞破殼而出的當下,就要篩選性別,只留下有經濟價值的母雞產蛋,那些不會生蛋的初生小公雞,因不會快速成長或增重,而被視為沒有經濟價值的「廢棄物」,統統丟進機器活生生絞碎或被打包窒息死亡。 據報導,在法國每年就要撲殺5千萬隻小公雞。

在香港每月有高達十萬隻初生小公雞,大部分當確定性別即被放入垃圾膠袋,雞仔缺氧窒息死亡,過程又痛苦又漫長。活健禽畜發展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郭銘祥表示,港人飲食講究,有「食母不食公」的傳統,一來怕吃公雞「燥毒」,二來鍾情母雞雌激素豐富,口感較公雞豐滿且富彈性,令母雞叫價較高及暢銷,公雞則乏人問津。在美國養雞場的蛋雞數量隨便就超過100萬隻,每年更是有超過2.5億隻的小公雞活生生地被丟進絞碎機。在阿根廷的一個農場,也以這種手法殺死多達900萬隻的小雞。

這種絞碎或悶死出生小公雞的情況,在工業化的養雞場是非常普遍。美國蛋農聯合協會(United Egg Producers)發言人Mitch Head曾經說:「很不幸地,目前還沒有只能夠孵出母雞的方式。如果有人想要這兩億隻公雞,我們很樂意提供給他們,但市場沒有這種需求。」雖然2015年時德國曾嘗試立法禁止絞碎小公雞這種例行做法,卻於2016年被議會推翻了,至今,德國每年約有約4500萬隻小公雞遭殺害。

參、趨勢與機會

一、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示意圖

循環經濟示意圖 資料來源Innovate UK, Collaborations for a Circular Economy
網址:https://connect.innovateuk.org/web/collaborations-circular-economy 檢索日期:2019年3月24日

自工業革命以來,線性生產消費模式一直是工廠與民眾的習慣,也就是從自然環境開的採原物料,經過加工製造成商品,直至民眾購買使用後,就成為廢棄物,最後再直接掩埋或焚燒。此種線性生產消費模式,不僅浪費大量的資源,更造成不可回復的環境汙染。 循環經濟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的總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2008)。循環經濟揚棄傳統開採、製造、丟棄的線性經濟模式,而具有可回復性和可再生性,其特性是透過新的設計,在一條完整價值鏈的系統裡面,檢討各式各樣的經濟活動,建立資源循環圈(Elle MacArthur Foundation,2013)。

循環經濟在傳統廢棄物減量(Reduce)、回收(Recycle)、再利用(Reuse)的3R之外,加入再包含社會體系與思維的再定義(Redefine)與再設計(Redesign) 的2R (洪志銘,2017),使整個系統產生極少的廢棄物,甚至達成零廢棄的終極目標,進而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衝擊的矛盾。

在台灣早期的農村裡,常常可以看到農、林、牧混合的型態,也就是農家會在果樹或是樹林下放牧雞、鴨,除了成為早期農村肉品的來源,還兼具果園管理之功能,例如雞為了吃蟲,就會在地上扒草找蟲吃,除了控制蟲害,更控制了果園地面的雜草高度與密度,省去大量割草的勞動支出。又雞、鴨排泄於地上的糞便,則成為果樹或是樹木的天然肥料。

二、數位經濟

資料來源:資料來源https://www.goodtechnology.com.tw/iot-smart-agriculture.html

數位經濟可定義為結合各種創新數位科技,並整合跨域平台與創新服務模式,重新設計B2B及B2C使用者之商品與服務的買賣結構和經濟價。數位經濟產業包含數位科技產業、數位科技應用產業以及創新數位科技產業三種產業。

由於數位科技的發展,消費者愈來愈渴望客製化、即時且完美的消費體驗,無論企業提供的是商品還是服務,提供優質的客戶體驗將讓企業成為贏家。企業要創造優質的客戶體驗,必須結合實體和數位的方法,例如對壽險業者來說,需要有業務員和客戶面對面接觸,解釋各項壽險產品內容,再依不同客戶需求來客製化保單,並利用線上投保系統等數位化工具,來加快核保或理賠速度,提升消費者的購買體驗,達到最佳的客戶體驗報酬率(Return on Experience, ROX),為企業帶來更長遠的獲利成長(劉鏡清,2019)。

智慧農業是將傳統農業結合電子感測、無線傳輸、自動設備等,建構成IOT(物聯網),由其收集大數據分析所演進的人工智慧,透過自動化設備進行監控與管理,將復雜作業簡單化,以降低農業生產的人力需求與風險,並有效提升品質與生產效益。

(一)農業物聯網

隨著經濟發展,使得農村年輕人口大量外流,嚴重衝擊農業生產力。台灣受限自然環境的限制,使得農業生產成本偏高,難與國際競爭,農業生產力若欲提升,生產結構的調整及創新科技研發與應用勢在必行。

根據國際數據資訊公司(IDC)統計,2018年全球就有70億台智慧裝置、近一半的人口生活與物聯網相關,農業上的應用包括作物控管、產量控制、育種技術、病蟲害監控等相關技術都有十分顯著的成長與應用。

天來創新集團董事長陳來助認為,現在正是農業翻轉的契機,應該打破傳統的思維,重新定義產業的價值,而未來台灣農業的成功方程式,將會是『智慧加值』加上『產銷創新』的綜合模式。例如:透過感測器、物聯網技術偵測作物種植的狀況並自動做出相對應的反應,以掌成本效益,減少投入的風險。 農委會推動中的「智慧農業 4.0 」計畫,即是藉由感測、智能裝置、物聯網及巨量資料分析的導入,將知識數位化、生產智動化、產品優質化、操作便利化及溯源雲端化,建構智農產銷及數位服務體系。可突破小農單打獨鬥的困境,提升農業整體生產效率及量能;再藉由巨量資訊解析產銷供需求,建構全方位農業消費與服務平臺,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安全的信賴感(楊智凱、施瑩艷,105)。

(二)行動通訊與App應用

近年來行動通訊快速發展,智慧型手機已成當今主流,App應用程式更是智慧型手機不可缺少的元件,業者相繼開發與業務相關之App提供給客戶使用。休閒農場是近年來越來越被重視的區塊,傳統產業轉型為休閒農業,結合自產自銷與休閒觀光,提升農村就業機會,創造產值。然而農業與科技的結合是比較不被大家重視的部分,將遊客體驗與科技產品連結是創新的趨勢。

(三)區塊鏈與ICOSTO

1.區塊鏈

區塊鏈是一種創新技術的「記帳」方式,它以一種透明、省錢又安全的技術,記錄交易過程中每個節點的每一筆帳。因此,區塊鏈的正式名稱是「分散式帳本技術」(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此技術正逐漸改變人類交易的行為模式。

2.數字貨幣首次公開募資(ICO)

所謂ICO(Initial Coin Offering)意思是數字貨幣首次公開募資,概念來自股票市場的IPO,是指企業或非企業組織使用區塊鏈技術,把使用權和數位貨幣合二為一發行代幣,從事開發、維護、交換相關產品或者服務的項目,進行融資的一種方式。此種向投資人募集數位貨幣(一般為比特幣、以太坊)的融資活動,又稱為首次代幣發售或區塊鏈眾籌。ICO發行團隊在進行具體操作時,會先建立一個網站,發佈“ICO白皮書”,介紹所發行數位幣項目進行的虛數位幣融資情況。

3.證券型通證發行(STO)

STO是美國監管之下合法的ICO,STO(Security Token Offer)即證券型通證發行,並且對此通證(Token)的項目進行一系列的審核、調查(有點像IPO的發審,律師會計師入場)。如:代碼監督、合規審查、團隊背調、反洗錢調查、資產調查等,效仿的是企業的上市IPO流程。其目的是為了讓區塊鏈初創公司在不違反證券法的前提下,把鏈下資產所有權和信息上鏈,通過通證(Token)的形式流通,向投資者提供符合監管的金融產品。

政府為建立安全之金融科技創新實驗(以下簡稱創新實驗)環境,以科技發展創新金融商品或服務,促進普惠金融及金融科技發展,並落實對參與創新實驗者(以下簡稱參與者)及金融消費者之保護,於民國 107 年 01 月 31 日公布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又稱金融監理沙盒條例),台灣成為繼英國、新加坡、澳洲及香港之後,第5個實施金融監理沙盒制度的國家。

所謂「監理沙盒」,是讓FinTech業者可以在一定範圍的環境下暫時豁免既有法規的適用,得以測試新產品、服務乃至於商業模式,並與監理單位高度互動、合作,共同解決在測試過程中所發現或產生的監理與法制面的問題。比國外制度更佳的是,我國監理沙盒法律提供FinTech業者最長可達3年的實驗期間,營造友善的業務發展環境。

三、林下經濟

資料來源:https://www.agriharvest.tw/theme_data.php?theme=article&sub_theme=article&id=2341

林下經濟是藉助林地的生態環境,在林冠下開展複合式產業經營,甚至發展旅遊、環境教育、森林療癒,顧及林木生長及生產森林副產物,充分發揮森林環境永續經營與社會經濟的綜合效益。近年除了林下經濟之外,混農林業、社區林業與里山倡議等概念,陸續被引進臺灣並引發關注、探討及實踐。為了增加林農收入,改善經營困境,農委會林務局於2016年委託林試所辦理「林下經濟永續經營可行性之研究」計畫,預定2019年前提出可行性評估報告,作為林下經濟推動之科學基礎。在不破壞森林環境與組成,維持既有森林之樣貌及功能等原則下,林下經營森林副產物於政策上可歸屬為「林業使用」之一環,並應正面表列林下經濟之技術體系,以維森林永續經營。同時在維持森林植被、不施用除草(蟲)藥劑及不使用化學肥料之原則下,林試所已盤點出林下養蜂、山胡椒、金線連與椴木香菇及木耳等4種林下經濟作業之技術規範及栽培手冊。

混農林的林下經濟之概念,對於早期山區農村與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而言並非新知識,而是習以為常的傳統智慧。以筆者經驗,祖父輩會在林地裡放養雞、鴨、鵝、豬、羊,以取得肉、蛋、奶來源,或於林地裡摘採青草藥、菇類等自用或銷售補貼家用。在原住民族的習慣與經驗方面,例如,霧台部落禁止砍伐的狩獵區樹林,用以涵養水源與生態多樣性外,其他適合農業栽培的區域,會在一塊土地中耕作了玉米、米豆、小米、高梁、紅藜、甘藷、油芒、南瓜、山藥、樹豆,這樣的混作下,農作物不但沒有競爭光線與養分,反而是藉著時序,作物間相互合作,如樹豆固氮、匍匐莖植物的葉面覆蓋土地減少土壤與水分流失等共生共榮。中國對於林下經濟指的是,以林地資源、林下空間及森林生態環境為依託,以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相關產品採集加工與森林地景利用等方式,開發應用林地資源和林下空間的複合生產模式,而使林、農、牧各業實現資源分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生態混農林業。

FAO與世界銀行(World Bank) 聯手,於2012年第一屆全球農業、糧食安全與氣候變遷會議(The First Global Conference o

宏洋農業苗栗合作混農林場現況

n Agriculture, Food Security and Climate Change)中,提出推動氣候智能型農業(Climate-Smart Agriculture,簡稱CSA)的倡議。其主要論點是,極端氣候事件可藉由改變農作方式獲得緩解與調適,例如作物種類多樣化、種植季節分散、輪作及零耕犁種植法等。FAO進一步提出具體的氣候智能型農耕技術,主要為混農林業(Agroforestry)、整合型農、林、漁業系統(Integrated forest, farm and fish system)、保育型農業(Conservation Agriculture)等3大類型。其中特別強調已有800年以上發展歷史的混農林業,將是可同時應對氣候變遷糧食安全的利器。

小結:

揆諸上述,不論農政單位、林農、原民,或是中國對於混農林式的林下經濟,仍不脫於傳統混農林業的經營模式。宏洋農業開發的智慧混農林業創新經營模式,以搶救即刻絞殺的小公雞為放生護生標的,以循環經濟為架構,再加入智慧畜牧養殖系統之飼養監控單元,將牛樟樹化身為追蹤小公雞位置與大數據蒐集的數位裝置,並整合數位手機遊戲系統以及區塊鏈技術,成為林下經濟的創新元素,進而賦予混農林業經營模式新的契機。

肆、希望方舟~智慧混農林業創新經營模式

聖經中記載諾亞方舟挽救了地球上的動物,免於洪水的肆虐而滅絕,今日宏洋農業開發,不忍無數破殼而出的小公雞,因為不會生蛋就被送進絞碎機絞成肉醬,因此我們一直在研究,如何以循環經濟的模式,將牛樟樹造林的元素再設計,並結合現有的動物管理系統,與具有娛樂與生命教育功能的手機遊戲軟體,以此搶救小公雞於絞碎機之前,再造小公雞的生命價值與意義。

混農林業數位創新經營循環經濟示意圖

智慧混農林業創新經營循環經濟示意圖

一、混農林業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在傳統廢棄物減量(Reduce)、回收(Recycle)、再利用(Reuse)的3R之外,加入再包含社會體系與思維的再定義(Redefine)與再設計(Redesign) 的2R (洪志銘,2017),使整個系統產生極少的廢棄物,甚至達成零廢棄的終極目標,進而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衝擊的矛盾。

在台灣早期的農村裡,常常可以看到農、林、牧混合的型態,也就是農家會在果樹或是樹林下放牧雞、鴨,除了成為早期農村肉品的來源,還兼具果園管理之功能,例如雞為了吃蟲,就會在地上扒草找蟲吃,除了控制蟲害,更控制了果園地面的雜草高度與密度,省去大量割草的勞動支出。又雞、鴨排泄於地上的糞便,則成為果樹或是樹木的天然肥料。

不會生蛋的初生小公雞,被孵化場視為廢棄物而絞殺,我們將小公雞從孵化場搶救回來後,先在牛樟園裡的雞舍飼養數日,再外放至牛樟園中任其自由的生活,這過程中,小雞為了吃蟲,所以會扒牛樟園地上的雜草,雜草就長不高,牛樟園就省下每甲地每年高達10萬元的除草工錢,小雞吃了蟲的排泄物,又成了牛樟樹的肥料,牛樟樹成為小公雞的棲息所,當小公雞死亡時,則安葬於牛樟樹下,成為一資源循環圈。

二、數位創新

(一)動物管理與遊戲系統

動物管理與遊戲系統專利證書

近年來行動通訊快速發展,目前智慧型手機已是主流,App應用程式更是智慧型手機不可缺少的元件,業者相繼開發與業務相關之App提供給客戶使用。休閒農場是近年來越來越被重視的區塊,傳統產業轉型為休閒農業,結合自產自銷與休閒觀光,提升農村就業機會,創造產值。

目前畜牧業使用的智慧畜牧養殖系統,以物聯網關鍵應用為基礎,利用條碼技術和RFID技術對動物和物品進行標識,以及集成相關識別器的移動智能終端通過android應用進行生產管理,並通過移動終端將數據發送到後台系統。

該智慧畜牧養殖系統包含一飼養監控單元、一屠宰監控單元、一檢疫監控單元、一主管部門監管單元、一銷售運輸單元。其中飼養監控單元,係於牲畜出生飼養之時,即於其耳或腳安置一RFID標籤,此後飼養員用一手持設備,不斷地設定、採集或存儲它成長過程中的信息,從源頭記錄牲畜在各個時期的防疫記錄、疾病信息及養殖過程關鍵信息的記錄,進行生產安全進行監控。

現有的智慧畜牧養殖系統,局限在傳統的生產製造模式;精靈寶可夢GO以擴增實境能引起民眾瘋狂抓寶,但其寶貝必竟只是虛擬,無法滿足人們與動物之間相處所產生情感上的滿足,以及解決社會的相關問題。因此宏洋農業開發一直在思考,如何結合兩者之優點,設計出一款用於牛樟園裡放生的小公雞身上,讓小公雞化身為寶可夢遊戲中的寶貝。

宏洋農業開發以智慧畜牧養殖系統之飼養監控單元為架構,將牛樟樹化身為追蹤小公雞位置與大數據蒐集的數位裝置,並結合精靈寶可夢GO的概念,讓參與搶救小公雞放生活動的民眾,於日後到牛樟園遊玩時,透過手機App的導引,找到該民眾放生的小公雞,又於導引的途徑上,設計正能量且充滿益智性的互動遊戲,讓民眾充分認識牛樟園的一花一木與點點滴滴,成為寓教於樂、老少咸宜的好地方。

(二)區塊鏈交易模式

贊助放生者,可於手機下載遊戲App並且發出參與訊息,同意從電子錢包轉出一定額度虛擬貨幣後,平台上數個端點開始處理訂單、系統自動分配費用,流程結束後,系統自動開通設定與導引尋找小公雞之遊戲功能,成為正式會員。會員於遊戲進行過程中亦可使用此一機制購買平台發行之通證(Token),並以此購買遊戲中的寶物或是購買農(林)場內的服務或商品。

(三)區塊鍊產銷履歷

123

伍、獲利模式

混農林業數位創新經營獲利模

智慧混農林業創新經營獲利模式

一、降低成本

以筆者撫育一甲牛樟樹造林前三年的經驗為例,單一割草工作,每年就花費近10萬元的支出,占了總支出的80%以上,人力除草之付出成本偏高(黃明進,2018)。有些經營者為了降低支出,於是噴灑除草劑,這將造成對土壤與水源的污染,以及危害人體建康。

小公雞為了吃蟲而扒草,故而控制雜草的生長,省去割草費用,以及避免為了降低成本而噴灑除草劑,進而確保在牛樟樹下混種的農作物不會因此受到農藥汙染。

二、安全農產

現今民眾對於食品安全的意識提高,也因此帶動台灣有機農業、自然農法等友善環境的農法興起。此混農林數位創新經營模式,採用循環經濟,以小公雞進行除蟲除草,使得該農(林)場,不必噴除草劑與避免化學農藥噴灑,有利於營造無農藥汙染的種植環境,生產安全的蔬果、傳統青草藥與放牧雞蛋。

三、手機遊戲

數位遊戲從付費到演變成可以免費玩,然而並不是完全免費,因為遊戲開發商透過初期的免費試玩,擴大玩家數量,再經由遊戲內容的設計,把錢賺回來。

(一)放生贊助費

宏洋農業開發的手機遊戲,係採會員制,其會員來自贊助放生小公雞的民眾,每贊助一隻小公雞,就能獲得一設定權,可為其贊助放生的小公雞進行命名與圖樣設定。

(二)購買寶物

該手機遊戲於導引會員到其放生小公雞的路徑上,設計相關的遊戲項目讓會員闖關,當會員闖關失敗時,系統自動提醒購買相關的寶物繼續闖關。

(三)購買飼料

當會員即將被導引至該放生的小公雞前,系統自動提醒將寶物更換為小公雞飼料,或購買小公雞飼料,以便會員找到該小公雞時進行餵食,可增進人與小公雞之間的互動。

四、放生管理

(一)受委託管理費

由於農(林)屬於封閉型,小公雞在此一受保護且特定地區的環境裡有專人管養,可達到放生、護生的目的,與避免破壞外部環境生態的效果。因此可開發專業的放生護生代管或代經營業務,滿足宗教或放生護生之單位需求,猶如古代寺院的放生院,以改善社會放生之亂像。

(二)樹葬與牛樟樹認養

小公雞在牛樟園裡以工換宿,生老病死,終其一生,不受刀殺之災。當小公雞臨終後,放生該小公雞的會員可認養一棵牛樟樹,為小公雞進行樹葬。

五、戶外教學

這種以動物放生與護生為概念經營模式,適合發展為國小中年級生命教育課程中進行戶外教學。可促進學生在保護「同伴動物」、「表演動物」與「野生動物」方面抱持積極正向的態度,於生命教育課程實施成效顯著;在「生命」方面體悟出「生而平等」的想法,此生命教育課程獲得學生與家長的肯定(何瑞瑩,2012);也適合發展戶外教學實施環境教育課程,可以提高學生增進環境知識、態度與環境行為意向,也可協助學生在大自然中體驗不同的學習經驗(胡書維,2015)。

六、租金

體驗經濟就是從生活與情境出發,塑造感官體驗及思維認同,以此抓住顧客的注意力,改變消費行為,並為商品找到新的生存價值與空間的經濟形態。休閒農業體驗活動是兼具娛樂、教育、審美、遁世等四種體驗面向,而同時涵蓋四種面向並融合四種面向,即是體驗經濟中的最完美境界「甜蜜地帶」,是讓人感受最豐富的體驗,而對於遊客而言休閒農業的體驗活動正具備甜蜜地帶的特質(張雯晴,2009)。因此可提供會員承租農地,於假日、閒暇期間體驗農夫角色,瞭解農作物栽種與生長的知識,並且讓遊客親自採摘蔬果產生觸覺、品嚐等滿足感官的體驗,以促進商品購買慾望。

小結:

此智慧混農林業創新經營模式,從雖然降低了林業造林管理的成本與創造短期的營收、搶救小公的生命與創造價值、改善放生的亂象與生命教育的效果,但是在創新時所可能遇到的相關風險,例如技術風險、市場風險、財務風險、政策風險、生產風險、管理風險,都應加以分析評估,以利策略的擬定,降低創新風險。

根據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於2018年5月15日公布《2018創新之風險研究調查報告》列出八項創新活動包括:

  • 進行策略性的交易以進入新產業;
  • 創造核心能力之外的新產品或服務,以進入新產業;
  • 導入新科技以發展新產品或瞄準新客戶;
  • 導入新科技以大幅改善現有產品或客戶體驗;
  • 進入新的市場;
  • 形成策略聯盟;
  • 改變配銷模式;
  • 改變人才模式。

宏洋農業開發之核心產品與服務為牛樟樹與高經濟苗木培育、造林規畫與輔導、農場規劃與景觀施工、農作生產與銷售。為了降低林業經營的成本,與創造短期營收支持長期的支出,遂研發動物管理與遊戲系統,從單純的農(林)業進入科技業;此系統有助於將農(林)場增加放生管理的業務,以滿足有放生需求的團體或個人,並藉由手機遊戲進入手機遊戲市場,提高客戶體驗報酬率(ROX);在交易模式上,由傳統現金與刷卡的方式,新增需擬貨幣的交易機制;在配銷的模式上,藉由手機遊戲內的購物機制,以O2O模式將會員購買的商品配送到指定地點。

研究調查指出,70%的受訪者認為在2020年前,改變人才模式是其重要之計畫,可知具創新及數位化思維及能力的人才,是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宏洋農業開發創始人劉世詳先生,為了實現經營理念與目標,以其農業經營為根基,工作之餘,至明新科技大學進修學院進修企業管理,以為個體農民轉型農企業之準備;於進修企業管理期間,深感跨領域學習之重要性,遂於民國100年報名農委會於政治大學開辦的農業跨領域人才培訓班,期間深入研讀智財管理,期待保障日後農業科技研發之成果;為學習專利撰寫與申請,以及數位創新之應用與管理,遂報考元培醫事科技大學數位創新管理碩士班,同時至生技系選修生技製藥等課程。

柒、問題與討論

企業為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進入及占領市場而投入科技研發,因為科技研發是企業與其他競爭者形成差異化與提高產業進入門檻的主要關鍵,然而任何一項創新都會帶有風險。愈尖端的科技研發,愈有突破性的新科技研發,所必須投入研發資金越大,研發所需時間也愈長,同時無法掌握的不確定因素也愈多或愈大,因此失敗的風險也愈高。所謂風險,乃是由於未來結果的不確定性,而可能造成人身或者財務方面的、非預期的利益或損失(鄧家駒,1998)。例如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技術創新項目本身的難度與複雜性、創新者自身能力與實力的有限性,而導致技術創新活動達不到預期目標的風險性。因此創新風險可包括技術風險、市場風險、財務風險、政策風險、生產風險、管理風險。就智慧混農林業創新經營模式在創新過程中,所面對的風險探討如下:

一、技術風險

包含技術開發難度大、關鍵技術預料不足、技術無法獲得、關鍵技術難於突破、存在技術障礙和技術壁壘、實驗基地、設備和工具缺乏。宏洋農業開發之動物管理與遊戲系統專利,雖然動物管理系統已有現成的設備與技術,但由於自身缺乏該專利所需之技術,以及區塊鏈、證券型通證發行(STO)之能力,因此需尋求外部支援。

二、市場風險

由於新產品之性能、穩定性或消費者慣性等因素一時難於被市場接受;又或市場需要開拓且難度較大、價格等原因市場需求不旺或增長不快;又或因為市場定位不準,而導致營銷策略擬定與營銷組合失誤,造成銷售不如預期;當新產品壽命短或開拓的市場被更新的產品代替時,都會影響市場風險。由於目前宗教放生的習慣多由法師對放生的動物誦經後,在非特定區域的溪邊、海邊或山區放生,若將此放生習慣導引至一定區域內放生並且進行管理,可能一時之間難於為市場所接受。

三、財務風險

企業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只能採取儘可能的措施,將其影響降到最低的程度。當企業的經營業務發生資金不足的困難時,可以採取發行股票、發行債券或銀行借款等方式來籌集所需資本。中小企業由於中小企業自有資金偏低、會計制度較不健全、提供融資的擔保品相對不足、企業組織規模較小、相關融資資訊較缺乏,而造成資金籌措不易,進而影響技術創新所需之資金。

四、政策風險

創新的過程中常會遇到不符合國家或地方的法規、環保、能源、科技和外貿等等政策,甚而因為無法獲得產品、原輔材料、設備、技術的進口許可證。

()林業、土地法規

研究結果顯示,林業機關及學者專家對於林業經營管理,一致認為重要性程度以「生態面」為首要構面,其次是「經濟面」;而契約林農則認為以「經濟面」為首要構面,其次是「技術面」。因為契約林農因以栽植作物為經濟收入來源,故立場和林業機關及學者專家之意見有不同的看法(趙淑芬,2014)。

就林業經營管理上而言,政府的林業機關及學者專家因為以「生態面」為首要構面,因此在制定森林法時,將林業之管理經營之目標,定為國土保安長遠利益為主。又經編為林業用地之土地,不得供其他用途之使用,意即林地。又按〈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規定,「林業用地」僅能作為「造林」、「苗圃」之用,也就是過去所解讀的「林木生產」,這代表「林下、森林副產物」的經營並不在法定的使用範圍內。雖然在林務局的規劃下,林業將朝向「多元利用」發展,林下經濟也被視為活化林地、保有林地經濟生產價值、甚至帶動「山村振興」的關鍵角色。然而在第一步「林業使用」的定義上,就已出現歧異(賴郁薇, 2018)。

林務局於2019年4月15日公布新政策「林業永續多元輔導方案」,依照不同造林目的,分流輔導,納入林木生產、森林遊憩、療癒、林下經濟等多元林產業;輔導獎勵的期限,也會視經營計畫而定,不再限制20年。「林業永續多元輔導方案」還將針對30公頃以上林地,或是不到30公頃但因具有景觀或療癒價值,由地方政府認定為特色林地後,導入專業團隊及林業技師,協助撰擬森林經營計畫,輔導林業生產合作社永續經營。農委會林務局長林華慶說,「協助林農撰擬計畫書,評估景觀、環境特性、交通、評估林業合作人數及資金,打破以往民眾只能單打獨鬥的困境。」林務局6月將預告「獎勵輔導造林辦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預計7月可上路,要讓採用現行獎勵造林措施的業者,得以在還沒期滿20年時,可以轉換申請新方案的補助措施;現行的獎勵造林與新推的「林業永續多元輔導方案」只能二擇一,不能同時適用。

()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金融監理沙盒條例)

依該條例第3條的規定:「本條例所稱創新實驗,指以科技創新或經營模式創新方式從事屬於需主管機關許可、核准或特許之金融業務實驗。」金管會在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中心的說明會上,特別強調特許金融業務才能進入沙盒的基本原則,所舉出的例子包括以區塊鏈技術辦理跨境匯兌(銀行業務)或以人工智慧技術從事理財服務(投信投顧業務)等等,甚至也提到如果單純是金融科技業者提供金融業一項新的技術,例如以生物辨識進行認識客戶程序,金融科技業者未自行涉入辦理金融業務,也非沙盒適用的對象。

業者原本期待能透過沙盒實驗能形塑新金融或類金融業務,甚至在實驗完成後證明或取得適法性而進入市場,但類似金融服務的ICO或P2P業務,原則上是不用進入沙盒的,也就是很多業者想開發實驗的新業務、新商品,一旦無法連結到一個現行金融法規存在的業務,是無法適用金融監理沙盒條例。所以,該條例尚無法解決處於金融法規灰色地帶的新金融或類金融業務面臨的根本問題:是否適法、如何適法(楊家欣,2018)。

台灣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於2019年1月24日在新春記者會上表示,針對具有證券募資性質的 ICO 融資行為,過去很多人都是私下募資,未來必須納管,且要著重保障投資人。金管會一定會在今年 6 月底前研議相關管理機制,不過金管會將會給出監管範圍的定義,此次記者會也特別提到如比特幣等資產類型,未必有涉及有價證券性質,不在目前規劃的管理範圍(彭禎伶,2019)。

五、生產風險

當創新的產品遇到難於實現大批量生產、工藝不合理或現有工藝不適應、生產周期過長或生產成本過高、原材料供應無法解決、檢測手段落後、產品質量難於保證、可靠性差時,都是造成生產風險的主要原因。

六、管理風險

創新的過程中當企業內部組織協調不力、其他部門配合不好、高層領導關注不夠、創新主體的領導人做出錯誤的決策、風險決策機構機制不健全、研發過程不協調時,容易導致創新的失敗。

肆、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此智慧混農林業創新經營模式,對於農林業經營者降低成本與創造營收、協助蛋雞孵化場處理廢棄之初生小公雞、改善放生亂像為護環境生態等社會議題上,具有其貢獻與價值。但在創新的過程中,卻必須面臨到來自企業內外部的技術、市場、財務、政策、生產與管理等風險。

宏洋農業開發在進行創新時所遇到的創新風險受限於自身缺乏該專利所需之技術,以及區塊鏈、證券型通證發行(STO)之能力;將傳統在非特定區域的溪邊、海邊或山區放生的習慣,導引至一定區域內放生並且進行管理,可能一時之間難於為市場所接受;由於自有資金偏低、會計制度尚未健全、提供融資的擔保品相對不足、企業組織規模較小、相關融資資訊較缺乏,而造成資金籌措不易,進而影響技術創新所需之資金;相關林業、土地、金融法規與政策的限制;以及對於該創新之規劃、生產與管理,都攸關此混農林業創新經營模式之成敗。

對於上述影響創新之風險宜擬定相關策略與評估,以降低創新風險,提高創新成功率。

二、建議

(一)策略聯盟

智慧農業研發聯盟架構示意圖

策略聯盟(Strategic Alliances)意指組織之間的聯盟,為兩個以上獨立的組織彼此透過聯盟協定,共享資源、知識和能力,以強化每一位夥伴的競爭定位、達成其個別或共同的目標(方至民,2010)。透過策略聯盟,企業組織得以專注其核心競爭力,將非核心的事業策略外包,維持彈性的組織結構(林博文等,2003)。

而此在變動劇烈、不確定性高的現代商業環境下,能幫助組織因應變動,快速得到無形資產、互補資源(Dodourova, 2009),同時累積競爭優勢,創造新的市場機會等(張美玲等,2002);而相關研究也發現策略聯盟的確能為組織產生正面的股價反應與財富效果。

宏洋農業開發可以藉由產業的上下、水平與跨產業的整合,將所需要的資源進行整合,以降低創新之風險。

1.循環經濟與農業

可探詢現有林場合作之可能,以快速取得林業資源,並且尋求農委會輔導林下經濟之經營,或成為其林下經濟實驗農(林)場,而循環經濟中所需的農業技術,則可尋求學術單位、研究單位、民間機構策略聯盟之機會。

2.數位創新

尋找目前現有且合適的手機遊戲公司、區塊鏈技術服務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簽訂策略聯盟合作備忘錄,進行先前評估與規劃。

(二)產學合作

產學合作從企業端思考,是想培育優秀人才,增加企業競爭力。企業的人才從大學來,若不善用大學資源,光憑自身力量,很難走向國際化。產學合作其主要協助學生降低學用落差,順利接軌業界,讓學生畢業即就業。一般學校和企業洽簽的產學合作案,包括開設產業相關課程、業師授課、校外實習、在學校設立技術研發中心,以及由學校幫忙找尋適合的老師,研發新技術、新產品,解決公司問題等模式。

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鼓勵業者參與農業科技研發以提升研發與創新能力,加強研發成果落實於產業應用,研議透過產學研合作之《農業科技產學合作計畫》,由技術提供者與使用者雙方互動,進行研發合作與技術移轉的共創方式,以補強業者創新研發能力,突破技術瓶頸,有效結合政府、學研機構與民間業者的力量,發揮綜合加乘的效益。

(三)政府專貸款、補助計畫與天使投資

1.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專案貸款

為協助中小企業以創新與高科技的服務模式促進國際發展,並鼓勵青年創新,提供其創新經營振興發展資金。

2.政府研發補助計畫

§  經濟部工業局-CITD協助傳統產業技術開發計畫

§  經濟部工業局-數位內容產業發展補助計畫

§  經濟部工業局-產業升級創新平台輔導計畫

§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SBIR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

§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SBTR推動中小企業城鄉創生轉型輔導計畫

§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國發基金「加強投資中小企業實施方案」

§  經濟部技術處-A+企業創新研發淬鍊計畫

§  經濟部商業司-SIIR服務業創新研發計畫

§  農委會農業業界科專計畫

§  臺北市產業發展獎勵補助計畫

§  臺北市補助創業團隊出國參與創業計畫

3.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

3.1創業天使計畫

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為加強國內創業動能,鼓勵民間技術創新及應用發展,辦理「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創業天使計畫」,並配合訂定「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創業天使計畫作業要點」及「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創業天使計畫申請須知」。

3.2創業天使投資方案

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為健全新創事業投資市場機制,改善台灣天使投資環境,藉由與天使投資人共同投資,並提供新創企業創立初期營運資金,運用天使投資人投資經驗,提供被投資事業後續輔導諮詢與網絡連結。

3.3產業創新計畫

為加速臺灣產業轉型升級,政府打造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價值,追求永續發展的經濟新模式,並透過「連結未來、連結全球、連結在地」三大策略,激發產業創新風氣與能量。政府提出「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生醫產業」、「國防產業」、「新農業」及「循環經濟」等5+2產業創新計畫,作為驅動台灣下世代產業成長的核心,為經濟成長注入新動能。

()委外開發

委外開發可帶給企業的包括:降低和控制作業成本,節省許多不必要的設備及人員費用;將內部資源用到重要業務,可專心發展核心專長;企業內部缺乏相關的技術及專才;加速企業改造,精簡流程組織;節省經理人管理組織的問題;分散投資和研發風險。昆恩(James Brian Quinn)和希爾曼(Frederick G. Hilmer)在他們的文章「策略性外包」(Strategic Outsourcing)中提到,專心發展核心專長,以及策略性的外包可以讓企業充分善用外在資源,專業外包商所提供的技術、創意,很多時候並不是企業本身所能辦到的。對企業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專心發展自己的核心專長,讓它成為別人無法相比的競爭優勢。

()群眾募資

群眾籌資(crowd funding),也可稱為群眾募資或公眾募資,是一種「預消費」模式,用「團購+預購」的形式,向群眾募集資金來執行提案,或者推出新產品或服務,目的是尋求有興趣的支持者、參與者、購買者,藉由贊助的方式,幫助提案發起人的夢想實現,而贊助者則能換取提案者承諾回饋之創業創意產品服務或股權債權。眾籌最大的好處是「去中間化」,也就是讓市場自己說話,決定計畫/產品的可行性。其具有集資程序簡便成本低、降低創業風險、宣傳行銷與免費市調、取德群眾意見與建議,找出產品或服務的客群,甚至募集志同道合的夥伴。

()創業論壇與競賽

參與創業論壇與創業競賽,並且學習其他參與者的優缺點,以作為自身改進之參考。藉由宣揚創新理念與技術,進而發掘潛在的投資人、人才與技術,強化創業的能量。

()參與孵化器、加速器

雖然孵化器跟加速器都是在輔助新創公司,但兩個輔助的形式會不太一樣。孵化器裡面除了提供創業的諮詢服務外,也會有法律諮詢、管理、財務等等服務,希望藉由各項環節培植公司從草創時期走向商業模式較完善的公司,以提高新創公司生存的機會,所以動輒都是以年在計算進駐時間。而加速器則是為了大約在 3-6 個月達成短期目標「被投資」,參與公司在短暫的時間內進行規劃、提報、改進,最後希望獲得 天使投資人、 創業投資 的青睞獲得投資。

作者簡介

劉世詳(牛樟哥)的學經歷

一、專業領域

農業智財開發、農地規劃與經營、農業網路行銷、牛樟產業經營與研究

藥用苗木繁殖與造林

二、學歷: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數位創新管理碩士班

國立政治大學推廣教育農業科技跨領域管理碩士學分班

國立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專業進修班

農業科技產業化人才培訓業界研習班

明新科技大學進修學院企業管理系

國立嘉義農業專科學校農業經營科

省立關西高級農業職業學校農場經營科

三、經歷:

宏洋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宏洋物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宏洋生技種苗技術總監/負責人

中華網路行銷講師協會第二、三屆理事

明新科技大學多元族群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委員

峨眉鄉十二寮農業休閒農業區農業新媒體行銷講師

中原大學生技應用創新創業課程助教

台北市景觀公會職訓課 <生活綠療癒實務與趨勢> 講師

明新科技大學化材所牛樟產業講師

力晶科技農藝社牛樟產業講師

四、專利:

台灣新型 3 件

中國發明 1 件(申請中)

五、部落格與粉絲專頁

台灣牛樟暨農業科技網路論壇   https://www.treehug.net/

樂活森活幸福莊園  https://www.facebook.com/tbiotreebank/

 

 

 

主選單
回上一頁